竹山苗寨,以盛產竹子而得名,因其獨特的魅力,吸引著遠近的游人。
古人云:“非常之觀,常在險遠”。一改常態,避開最美鳳凰古城,慕名走進它的腹地——湘西大山深處,有幸感受到鳳凰竹山苗寨的原始和古樸,魅力與神奇。
竹山苗寨位于湘西鳳凰古城西北角,距鳳凰縣城28公里,驅車沿盤山瀝青公路一路向西,大約40分鐘即可到達。竹山苗寨東南北三面環水,西面群山疊嶂,如果不是最近幾年修通公路,它還是掩映在鳳凰昆侖峰群山之中的大家閨秀;這里長年山泉流清,綠意盎然,花木繁茂,空氣新鮮,是一處難得的自然景觀和天然氧吧;相傳清乾嘉年間(1795一1797),湘西、黔東北的苗族人民起義,使用的大量起義旗桿均取之于鳳凰昆侖峰山之竹,因此,呼之為竹山。自古以來,湘西苗家人為了生存和防御的需要,村落布局層層疊疊,依山勢次遞而上,均集中建在半山腰上,因此,稱這種建筑風格的苗族群體為中國的“半坡部落”。據相關記載,竹山苗寨在這里定居已有800多年的歷史,是保存較為完整的特有苗族傳統村落,2014年被入選第三批“中國傳統村落”名錄 。
竹山苗寨和鳳凰縣城一樣古樸,但竹山苗寨知名程度,卻遠遠沒有鳳凰古城聲名遠揚。隨著近幾年公路的修通,一時間打破了大山的沉寂,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湘西大山深處閃爍,由此迅速被世人知曉而聲名雀起。
跨過沱江河,一路前行一路風景。走進陽光下的湘西鳳凰腹地,如同走進多姿多彩的美幻世界:藍天白云,青山綠水,古道幽巷,黛瓦黃墻,一種全新的體驗直逼眼簾,讓人在不知不自覺中感受到鮮有的美感。喝一碗苗家人自釀的醇香米酒,聽一曲苗家人熱忱好客的迎賓歌,我們便走進了古老而幽深的苗寨。
一條小溪阻擋了游人進寨的路徑,而橫臥在這條溪上的風雨橋,便是架起了進寨的通道。風雨橋,是進寨的必經之路,也是苗族人建筑藝術風格的體現。半月形的石拱與水中的倒影,嚴絲合縫地鑲嵌成一個完整的圓形,在水中忽隱忽現,淙淙的溪水印著青山、藍天和白云,像一條美麗的青龍向遠方歡快地奔騰而去;朱紅的橋墩柱上披紅戴綠,掛滿了喜慶的彩旗,跟在游人身后的苗家漢子,用歌聲熱情地送我們走進了山寨。
走過了風雨橋,是一條鋪著青石板能過馬車大小的路面。早春的山寨石板路,泛著青色和水印,感覺有一股透心的涼意和快感。山寨就從腳下疊加而上,從主道上分散開來的許多條如阡陌中的小路,彎彎曲曲地在眼前延伸或消失殆盡。苗家女導游說,這一條條通向各家或不同方向的小路,在外人看來好似盡頭,其實它們是相互連通的,所以,陌生人進村總會迷失方向。從苗家女臉上好看的笑意中,我感到這溫馨的山寨,多了層神秘感。山寨的路是石板的,戶戶砌的是石墻,鋪的是石院,打的是石井,碓關、石磨,俠義般地包攬了他們生活和生產的一切,實為一個少有的用石頭打造的苗族山寨,我無不感嘆苗家人和自然的如此融合。陽光下的苗寨安靜而祥和,棟棟房子的顏色呈黃褐色,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醒目,家家小院里掛滿了像征著豐收喜慶意味的玉米棒和紅辣椒,引人眼球,又煞是好看。
我們走進第一戶人家,就是一個典型的用石頭圍成的小院落,院子里收拾得干凈整潔,青黃相間的房屋外墻掛著農具、玉米棒和紅辣椒,一派古香古色,別開生面的場景。走進房子里,從外面看,想像的一定是我們南方漢族人的一套三縫兩間的平房,而苗族人的房子獨有特色,正門右側是灶臺,灶臺后面是四季都掛著蚊帳的床,中間是客廳和擺放女人用的織布機,左邊安放碓關和石磨等生活用具,苗家人對空間的利用既簡單又實用,大多都生活在一個空曠的平面上。我們踏進門坎,有一對老年夫妻正在舂碓,看那樣子,好似在趕做什么節日的粑粑;旁邊是一對年輕夫妻在忙著推磨,我們猜想應該是這對老年夫妻的兒子與兒媳,他們的動作配合得很嫻熟,臉上洋溢著笑容,用溫和的目光承接我們的到來。此時,苗家導游阿妹鼓勵我們都來體驗一下那種感受,接著很多游客動起手來,雖然個個動作有些笨拙,但那喜慶的氛圍不斷地從屋里蕩然開來。
跟著導游繼續前行,沿幽深的石頭巷子穿院過戶。這一條條巷子像極了我們老家溆浦的毛家弄子,類似于北京的胡同、上海的弄堂,只是這巷子的拐角處要顯得堅固高大。有些人家用石頭從基腳砌到屋頂,泛著鐵青的房子給人一種森嚴感;有些人家選用石頭和黃泥砌成外墻,青與黃兩種對比明顯的顏色讓人賞心悅目,每個拐角處都寫著路標和去處的名字。這些名字取得文雅,也有生活氣息:竹山學堂、豆腐坊、生活坊、農家小戲等。拐了幾道彎、穿過幾個曲徑通幽的小巷,我們來到了居于山中的一戶苗家,一樣的房屋結構,一樣的室內布局,只是這屋子里像《紅高粱》電影里掛滿了墜地的蠟染藍布。一個92歲的高齡苗家阿婆,精神矍鑠地端坐在門口穿針引線,正在編織著苗家人特有的手工藝——刺花邊。那奇特的動作吸引著我們的眼球,我立即走過去,用手托起花花綠綠的線絲和已成形的花帶思忖著,表現出異常地詫異與興奮。步入中堂,一個年齡稍遜于阿婆的老人,正在梭來去往的織布機上忙碌著,隨著她手中的梭標左右移動,發出沉悶的“咔嘰、咔嘰”地木機聲,她胸前一大段成品布,足以顯示了她高超的紡織手藝,她織的布,可以同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。出于好奇,同行的伙伴有模有樣的坐在紡織機前模仿著她的動作,逗得圍觀的人群忍俊不禁。
最后,我們跟隨導游登上了竹山苗寨的最高處。從這個角度可以俯瞰整個村子的動態。這里連成一排的房子前,均用石頭砌成寬敞的平臺和齊腰高的圍墻,酷似戰時的觀摩指揮臺,等我們登上時,這里早已聚集著眾多的先行者。一陣優美的曲子在苗寨上空響起,一群苗家阿哥阿妹跳起了歡快的舞蹈。導游告訴我,這個舞蹈是《農家小戲》中的一種,是《愛在竹山》沉浸式體驗的劇情表演。整個舞蹈由“插秧”“鋤草”“收谷”和“豐收”四部分組成,集中反映了苗族人民農耕文化生活,并通過舞蹈直觀地表現出了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與追求。這種富于生活氣息的表演形式,受到了游客們的一致好評。
據了解,竹山苗族人素來對金子并不看重,卻十分鐘情于白色的銀子。一位苗家婦女對我說,她們都愛戴銀鐲,頭上、手腕,甚至腳上都有佩戴。湘西、黔東北等地,在清乾、嘉時期,因民族暴動失敗后,被迫改裝,穿長褲、大襟上衣,衣邊、袖口、褲腳都鑲花邊,在重大節日時才穿裙子;婦女們在走親訪友,頭部、頸部、手腕都佩戴樣式繁多的銀飾。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,耕牛和鳥包括竹山苗寨在內,是湘西鳳凰苗族人民的圖騰,象征苗族人民務實勤勞、子孫后代展翅騰飛。
湘西鳳凰苗族,起源于五千年前黃河流域的部落。當年戰神“蚩尤”為保護部落人民,與皇帝逐鹿中原惜敗,他的族人因躲避戰亂而逃到黔地大山中。千百年來,一直保持著神秘與民族信仰,苗族的苗藥、苗銀、苗服飾是苗家人的絢麗瑰寶。
未及一天的旅行很短,但這里如長河一樣的苗族輝煌歷史卻又顯得很長。我們被這里的山色、古樸的民風和優越的民族文化所擁抱,所感染。在這開劈之初的苗寨里,我們聞到了它的原始與古樸、神奇與魅力的氣息。也讓我們享受到寧靜生活的浪漫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景觀,讓人為之陶醉。竹山苗寨的陽光、竹影、寧靜,小河、青山、石板路------全部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。(作者:楊密)